【学道】《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 九九归一 万流归宗

周颖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0-12-30 18:37:00

【学道】《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


九九归一  万流归宗 

 

上世纪60年代,柳少逸在其父柳吉忱的指导下,开始关注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1980年完成了“五运六气学说浅谈”一文,该文在简要介绍了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后,又从物候节律、气候变化、疾病流行情况和临床治疗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运气学说的科学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而钩沉其渊源,于1982年撰有“运气学说渊源及其在《内经》中的地位”一文。其时则完成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内经》中医学的重要思想”的认识,有了萌发复归《内经》时代中医学,即后来被其名为“中国象数医学”的想法。

从医55以来,柳少逸白天在中医临床中辛勤耕耘,夜深人静时方捧卷阅读,或著书立说。他刻苦探讨高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弘扬“人类——环境系统”这一系统论思想,弘扬《内经》天人合一中医思想内涵。

柳少逸熟谙经史子集等古代典籍,深感中医学应当更好地吸收其他自然科学知识,在科技社会里有一条自己的发展思路。要使中医学真正成为一种融防病、治病、养生保健、饮食文化、性情道德修养等于一体的综合医学而广泛服务于人类,必须在理论上、防病治病上逐渐形成一种系统性、科学性的统一大法。

这个统一大法即中国象数医学体系。柳少逸根据中医学的内在规律和自身学术的特点,结合中国数术学中三大精微理论构建而成,也是对《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象数医学体系组成与意义

 

何为中国象数医学体系?它的组成与意义是什么?

柳少逸解释,这得从“象数”谈起。“象”是“易”、“计”、“医”的基本要素。象是“现象”、“意象”“法象”三种含义,如易之“卦象”、“爻象”,医之“脏象”,计之“征象”。“数”,《说文解字》云:“数,计也”,《广雅》云:“数,术也”,将自然之数和天、人、地时空体系结合研究,从而形成医、易、计的数理哲学。

象和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象”所现的线索去推考它的数理,叫“象以定数”,而通过数理去探索事物的征兆和形态,叫“以数征象”。象和数,是对同一事物的性态(定性)和数量的认识方法。前者是符号文字系统,后者是数理系统,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象数易学。

用象数易学基本原理研究人体科学的学问,称为“象数医学”,故古人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易同源”之说。历代名医大多是医易研究的专家,所撰医著,无不闪烁着“易学”的光辉。“象数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固有的医学,因此又称为“中国象数医学”。

柳少逸在学师陈维辉中国数术学太极论的道论、三五论的数论、形神论的象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内经》所代表的中医学亦是由象、数、理(道)的中国象数医学体系。该体系以天人相应的系统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组成,寓《内经》中已经基本成熟的气(道)——阴阳——三才——五行的本体论思想于其中。中国象数医学体系分为医学(狭义)——医术——医道三个层次。

医学:(狭义的医学),它是指一般的研究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概念及其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保健等内容。其内容以临床诊疗技艺为核心,重在对已发疾病的诊断、治疗。属于根于数论的形神论的象数范畴。

医术:就是术数,它非指临床诊治方法和技术。它是中国数术学的一般原理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是中国数术学的核心理论与中医学的临证特色相结合的产物,它以象数之“数”为经,以术数之“术”为纬,根据《内经》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原理,在医道的统率下,将整个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其中以“数”为纲领。其数乃象数之数,包括太极(道、气、玄、元等)、阴阳、三才(三元)、五行、六壬、阴六阳九、八卦、干支(十天干、十二地支)、河图、洛书等,而其与中医学结合则产生气元论、五运六气、脏腑配位配数、九宫八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气功火候、药物配伍比例、生命历程的划分及其男八女七的分段等重要学说和方法。属于根于道论的三五论的数论范畴。

医道:又称医理,主要内容是医学哲学,即医学辨证法。是一切医学理论和临床诊疗技艺的总纲。它以研究医学模式、医学审美、医学思维、医学研究方法等医学规律为主要内容。它研究人的生命本源、本性、本质及其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联系,研究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社会现象、思维现象的一般规律及其关系,研究医学的宇宙观、生命观、社会观、生理观、病理观、疾病观、诊断治疗观及养生观,旨在研究生命的本体论、认识论、反映论和方法论在中医学乃至人体科学中的具体运用的体现。属太极论的道论范畴。

这三个层次之间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医道是医学理论的原理,由医道而产生的医术、医学(狭义);而医学(狭义)又是临证的主体,由其完成医学治病救人之功利;医术则为其中介,是联系医道、医学之纽带,由医术而使医道之原理和指导意义在医学(狭义)验证过程中得以实现,亦使医学(狭义)对医道原理得以验证。三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构筑了《内经》中医学——广义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国象数医学,就其揭示的自然规律及其在理论上、方法上或实践上,都有着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并为历史文献和长期的医疗实践所印证。当前研究中国象数医学,是在充分把握中国象数医学之本的前提下,以广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主体战略,旨在使中医学突破长久以来的自我封闭和自我设限,容纳历史的一切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在与历代科学技术的沟通中求得发展。

从中医学发展中可以看出,从金元四大家的形成,到明清温病学派的建立,均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而有创新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太极思维模式的封闭→开放→再封闭的事物发展轨迹,即太极总在一起成为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协调性、系统性的开放与闭合的矛盾转化,走向逆的过程的统一模型。

柳少逸的这一思想体系创建,为中医学的纵横交融发展开拓了新思维,尤为深刻地启示了中医学的渊源和发展史,丰富了中医学的辨证治疗观,而使“立有间"而立知病的神话成为了可能。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契机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中国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柳少逸在其几十年的临证及详尽的采撷索引中,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正从这一传统文化的思维角度出发,产生了柳氏的特色学术思想。

象数医学,是中国传统象数哲学在医学上应用而形成的数理医学。柳少逸广泛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利用象数易学的基本原理,在广泛研究天文、历法、诸子各家、易学、兵法及中医古籍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国象数医学的理论体系。  

他将自然之数与天地人时空体系结合而成医、易、计的数理哲学,肯定了象数是一个整体、“象以定数,以数征象”,认为象数是对同一事物的性态和数量的认识方法,前者是符号系统,后者是数理系统,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象数易学,而象数医学正是象数易学在人体科学应用中的反映。

这种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认识,不只在象数理论方面有深刻的反映,柳少逸对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均有深入研究,认为二者都是“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的一种整体统一的诊治方法。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个体对整体的适应性不仅是影响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观念,而且在这种哲学观的影响下,指导了中医学从辨证到治疗的全过程。柳少逸正是基于这一传统文化影响,而认识到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是中医学中大有开发潜力的一种统一的整体的时辰医学。

    柳氏在二十余万字的《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一书中,成功地应用中国传统兵法韬略在疾病治疗中以指导辨证及用药,为癌证的中医治疗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是祖国医学与古代军事思想结合的典范。他指出三十六计,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承“用药如用兵论”,又在其中参以《易经》以解计应变,其中包含了大量传统哲学在辨证治疗中的应用范例。如第三计,借刀杀人一一扶正用药式,阐明了正虚邪实证“敌已明,友未定'时,采用《易•损》卦“损上益下”的“损敌益我”的治疗方法,如益气养血、养阴生津、滋阴补肾、温肾助阳等扶正固本之法。可以说,柳少逸是成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来规范的研究中医疾病的佼佼者。

 

“天人合一”论为核心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影响了从哲学、文学、美学、音乐到医学的整个中国文化,其精辟的论点强调指出,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和个体对整体的适应性是天地万物的规律,也包含了人类作为个体存在于大自然的普遍性。在中国古代简单朴素人体解剖知识及功能认识的基础土,与之结合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

柳少逸在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中,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之与中医学进一步纵横交织,从而形成了更为形象而简明的中医学体系。

他由天地间阴阳五行之道及三才、干支、河洛等象数哲学,相合在人体生命中;从自然界运气的变化(物候、气候的规律变化),统一到人体生命活动随之而致的同步变化;从子午流注(中国古老的时辰生物学,源自大自然的阴阳随时间的演变过程)的周期交接规律,相合到人体气血运行的周期规律,进而指出人体疾病的治疗观和生命的养生观,适应自然,适应整体,达到一个协调的稳态,固而获得健康长寿的目的。

柳少逸在《评阴阳平衡论》一文中,论述了人体生命状态与与大自然(外环境)的客观稳定结构的统一性、协调性,指出“天人合一"观类同现代科学的“人类一一环境系统”的系统论思想,同时也为这一古老学术观的科学性的认同有了科学的论证。正是基于“天人合一"观在中医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柳氏力主建立天人合一中医流派,而其创建的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正是这一思想影响下的成功范例。

他指出,五运六气学说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与“人类——环境系统”这一医学系统思想相合,其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等两者存在着惊人的相似。而人体的水液代谢、月经与脏腑关系的有序性、目的性、结构稳定性均符合系统论的观点,并从生理、病理及治疗多方面建立系统模式而进一步说明。

该体系强调了“天人合一"在中医学中的核心地位,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及其科学价值,堪称祖国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它无论在理论上、方法上或实践上,都有着祖国医学自身的特点,都闪耀着华夏文化的灿烂光辉,被长期的医疗实践所验证。柳少逸在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中国象数医学研究荟萃》《中国象数医学概论》《五运六气三十二讲》《经络腧穴原始》等。

 

九九归一乃自然规律

 

九九归一,万流归宗,乃自然规律。推而广之,柳少逸认为,作为一种多学科的中医学,应该纵横交织起来,不仅仅是寻求单治疗的突破,而是从道德修养到养生保健的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发展,进而寻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实际上,中医学的源流只有一个,即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法无定法,唯象唯物”就是这个道理。

柳少逸在研究中医学与文化的关系时,充分认识到中医学有着诸多学科交融而之间又相互影响的这一独特文化体系。在《从古今名医简析谈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一文中,他论证了中医学实是跨越哲学、数术学、天文、地理、气象等多学科的一种广义的医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就是源于同时期的“天人合一”观和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在不断地临床实践中,更加充实了外环境(大自然)对人体生命的影响,从而在地理学、气象学的角度上广泛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辨证治疗。

他对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的临床研究,1983年撰写了“试从运气学说探讨脑血管意外的发病规律”,1985年有“子午流注与病死时间规律初探”等文,从而表述了《内经》中的“脏气法时”、“阴阳应象”、“经脉流注”、“五脏传移”、“五脏逆传”等规律,就是在有意地运用“中国钟”的节律,以探索各种“人体钟”的“危象点”和“最佳值”,为人们提供了祛病健身的知识。

柳少逸重视《内经》及《难经》中关于经络内容的学研,潜心于临床实践,且多有发挥,而有《经络腧穴原始》结集。该著作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提出了在经络系统中“存在内、外两大络脉系统” “内络学说”理论,如运用内络学说对胃肠型感冒及紫癜型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辨证施治的依据。同时,学研《内经》及历代医籍,挖掘整理出古《针经》中针法和针方,而有《<内经>针法针方讲记》付梓。从中可窥见古“医经学派”的医疗手段及《内经》时代针灸学的概况,并验诸临床。命名了针灸处方600余首,结束了自古以来针灸学“有穴无方”的局面。柳少逸还根据“外络学说”理论,精研药物外治法,熔内、外治法于一炉,而有《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中医外治法荟萃》《中医康复疗法荟萃》付梓。

柳少逸业医50余载,立意杏林,奋力拓展,颇有建树。他注意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象数医学的理论体系,并在临床中不断地丰实它的内容,从而使象数医学最终成为一种完整的、系统的医学体系,同时也奠定了柳氏在中国象数医学中的大师地位。中国象数医学是在研究《内经》的基础上,对《内经》时代广义中医学的一种继承,并试图在继承的前提下求得对中医理论体系的一种质的飞跃。

 【注】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周颖著《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2020年12月第一版。